2025澳彩免费公开资料查询,澳门天天彩开奖记录澳门 ,2025澳门广东会正版精准资料,2025澳门资料大全正

復旦百科

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

抗戰(zhàn)爆發(fā)后復旦西遷,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師生因經濟及交通原因未能隨校同行。1938年2月,老校長李登輝出面組織“復旦大學滬?!?,收容留滬師生,租借北京東路中一信托大樓第四、五層為臨時校舍。同年6月初,吳南軒自渝來滬,與李登輝商量,遵教育部令改校名為“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”。并認為渝、滬二部實為一體,對外以渝校為主,滬校之教學、人事、學籍諸事項也由渝校辦理,并呈報教育部備案。而事實上因環(huán)境關系,滬校對外依然用私立復旦大學名稱,而不用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名稱??紤]到中一信托大樓地處鬧市不宜辦學,同年8月,滬校搬至法租界霞飛路(今淮海路)1726號。然不出數(shù)周,法租界出面干涉,著使學校停辦。滬校于9月下旬遷至仁記路(今滇池路)中孚大樓三樓。至12月22日,李登輝向中國實業(yè)銀行租賃英租界赫德路(今常德路)574號樓房一幢。此后,在1939年1月至1946年3月長達七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,滬校一直以此為校舍。

赫德路(今常德路)574號,是一幢三層樓的老式洋房,在滬校搬入之前是供兩戶人家居住的所謂雙樓,有并排兩扇大門,門內各有一條樓梯。滬校遷入后,因辦學需要將雙樓打通,但空間仍顯不足,擁擠不堪。據復旦大學外文系程雨民教授回憶,每到一堂課結束全校學生同時調換教室的時候,這兩條樓梯上上下下的人流是任何新開張的百貨公司都無法比擬的,連門前的一小塊水泥空地上也時常人滿為患。為了緩解室內樓梯的負荷,當時在樓房后方的外壁添設了鐵扶梯一道,用以連接上下三層的一“串”小教室,有些專業(yè)比如外文系人數(shù)較少,除公共課在樓內大教室,專業(yè)課則安排在這“串”小教室,面積雖小,光線卻很好,也相對比較安靜,很叫人有受到優(yōu)待的感覺。

  滬校的條件雖然艱苦,但幾乎聽不到什么抱怨的聲音,因為在“國難時期”留滬師生普遍有一種同舟共濟的精神,大家都盡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期望為抗戰(zhàn)略盡綿力。雖然只有一幢校舍,但滬校院系建置十分完整,計有文、理、法、商諸學院,以及專修科若干。為保證教學質量,滬校執(zhí)行嚴格的考試制度,還推行了導師制。

  1941年12月,太平洋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日軍占領租界,滬校受到直接威脅,處境日益困難。但滬校師生以“最后一課”的精神,堅決實行“三不”方針(不向敵偽注冊、不受敵偽津貼、不受敵偽干涉),維護了民族氣節(jié)和復旦聲譽。因此,抗戰(zhàn)勝利后,復旦滬校沒有“偽”大學之虞,也沒有所謂的“甄別”之問題。1944年前后,李登輝總結出以“犧牲、團結、服務”(Sacrifice, Solidarity, Service)為內涵的“復旦精神”。自1943年夏開始,滬校學生人數(shù)大幅回升。這年秋天,注冊學生達1296人。1945年8月,抗戰(zhàn)勝利,秋季注冊學生多達1640人。同年9月,受渝校委托,滬校成立孫繩曾等五人組成的江灣校舍接收委員會。10月,派土木工程系、化學系師生先行入駐江灣校園。1946年2月,滬校校務會議決定,自3月25日起在江灣上課。至此,歷時近八年的滬校宣告結束,而赫德路574號那幢三層的老式洋房也順利完成其歷史使命,為復旦人所永遠銘記。

摘自《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:復旦上醫(yī)老校舍尋蹤》